52、视察会稽郡(二)_三国之霸王孙策
王牌小说网 > 三国之霸王孙策 > 52、视察会稽郡(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52、视察会稽郡(二)

  视察过大末县之后,孙策沿东阳江和浦阳江而上,相继视察了乌伤县和诸暨县。

  5月21日,孙策至山阴县。

  会稽郡郡丞高岱领诸佐贰官出城迎接孙策,一同而来的还有会稽郡都尉朱治。

  “属下恭迎主公!”在高岱和朱治的带领下,众人齐声说道。

  孙策一笑,跳下马来,走到二人身前,扶起两位,口中说道:“孔文,君理,快快请起!”

  没过多久,众人便来到了太守府中。

  孙策听过高岱的汇报之后,点了点头。

  整个汇报听起来中规中矩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孙策知道,高岱这段时间对会稽郡的贡献还是不小的。

  除了山阴城外,种植冬小麦的百亩试验田外,高岱还进一步开发了会稽郡的渔盐资源。

  这些渔盐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余姚和鄞县两个县。

  相比吴郡单一的生产模式,会稽郡有很大的不同。

  余姚和鄞县两个县并不是单纯的开发一种资源,而是两种资源一同开发。

  虽然各自的规模产量都不如海盐县的盐和长水县的鱼,但是却可以就地直接制作腌鱼,十分方便。

  如今,两县每个月都各自能够生产一千坛腌鱼。

  至于鄮县,则成为了会稽郡的造船基地。

  孙策此次来会稽郡视察,可不仅仅是因为高岱的冬小麦百亩试验田,还因为马钧不久前派人传来消息,说是第一艘福船已经生产了出来。

  福船对于孙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渔民出海打渔。

  福船还是孙策与辽东公孙家族进行贸易的交通工具,也是孙策派人南下占城取得占城稻这种高产作物的利器。

  当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福船还可以大规模的将军队运往敌人的后方。

  此次视察过后,高岱这个行太守事的郡丞升任正儿八经的太守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

  只是,会稽郡丞由谁来接任是个问题!

  想了片刻,孙策觉得,自己麾下还真是没有十分适合之人。

  陆俊辞去吴郡郡丞一职后,担任幕府议曹。而吴县县令虞翻则顺势升任为吴郡郡丞。

  无奈之下,孙策只好让会稽郡暂时与秣陵郡一样,郡丞空缺吧。

  第二日,高岱带路,领孙策与众人前往冬小麦的百亩试验田。

  这百亩试验田,位于会稽山附近,若耶溪与镜湖的交汇处。

  这里土地极为肥沃,而且用水十分方便。

  高岱领着众人出城后,向东南行进约莫三十里,便看到了那百亩试验田。

  这一日是5月22日,百亩试验田里种植的冬小麦已经可以收割了。

  远远望去,这百亩试验田中是金灿灿的一片,那是成熟的小麦才能够有的金黄色。

  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秸,轻风吹过,正像后世一首极为好听的歌一样,《风吹麦浪》。

  这一百亩冬小麦的试验田,可是高岱的宝贝疙瘩。

  为了能够成功进行试验,高岱从整个山阴县里挑选了这一百亩最为肥沃的上田,而且看重了这里良好的水利设施,可以就近取水。

  同时高岱还从整个会稽郡内聘请了二十位最有经验的农人,每人负责五亩冬小麦的试验田。

  为了保护这一百亩冬小麦试验田的安全,高岱专门请求都尉朱治派驻了一个屯一百人的郡兵。

  当然,在高岱如此静心的呵护之下,结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孙策走到田间的一个老农身边,开口问道:“老人家,这一亩地大概能收多少麦?”

  那老农正是高岱聘请的二十位农人之一,有着丰富的种植小麦经验。

  当然,这个老农也是从北方迁来的。

  那老农看着孙策一愣,把眼神瞅向了一旁的高岱。

  高岱连忙开口说道:“张老伯,这位乃是讨逆将军!”

  那位姓张的老伯一听是孙策,赶忙跪下磕起头来。孙策一愣,赶忙拉起老人家,说道:“老人家,这可使不得啊!”

  那老人家起身后,开口说道:“小老儿跪将军不是因将军身份,只因为将军这冬小麦活人无数!”

  孙策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如今天下大乱,我之所愿便是使百姓衣食无忧,如今这冬小麦之法只是我力所能及之事罢了,当不起老人家一跪啊!”

  说罢,孙策摆摆手,打断了老人家想要说的话,继续说道:“老人家,还是先告诉我,这一亩田能有多少收益?”

  那姓张的老农点点头,开口说道:“回将军的话,这边一亩田能收冬小麦8石左右。”

  孙策点了点头,这些老农大部分是北方南迁而来的,有着丰富的种小麦经验,再加上这一百亩田极为肥沃,取水又便利,亩产高不足为奇。

  史书记载中汉代的高产田基本上就是亩产10石。小麦的产量低一些,8石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

  要知道这8石麦就是960斤,放在后世就是480斤。这样的产量是相当可以了。

  “老人家,如果是一般田地的话,冬小麦亩产大概能有多少?”孙策又继续问道。

  那老农想了想,开口答道:“回将军的话,以小老儿的经验来看,恐怕应该在亩产3石左右!”

  孙策点了点头,与自己估计的差不多。

  “老人家,就辛苦你们了,等到下一季水稻成熟后,就可以将你们的经验推广到整个会稽郡,进而推广至整个江东。”顿了一下,孙策又继续说道:“这样一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免于饥饿!”

  那张姓老伯,顺势又要跪下,孙策紧紧扶着老人家,不让他下跪。

  “多谢将军了,多谢将军了!”老人家激动的说着。

  孙策叹了口气,也许这就是华夏农民内心深处对于粮食最真挚的热爱。

  这就是一个农业文明的根!

  孙策此时,突然想起了后世那首连三岁小儿也会背的古诗。

  用在此处,最为恰当不过,也能给自己扬名一二。

  “拿纸笔来!”孙策开口说道。

  很快有亲军拿来了纸笔,只见孙策笔走龙蛇,先是两个大字,悯农。

  随即又写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诗,好诗!”孙策刚刚停笔,高岱就迫不及待的说道。

  “主公,应当将此诗刻碑于此,令世人谨记粮食生产之不易!”主簿严畯也开口说道。

  孙策点了点头。

  严畯简直就是一个模范下属,这马屁拍的多舒服!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p9911.com。王牌小说网手机版:https://m.wp9911.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